在杭州,看见青年创作力量

发布于 :2022-12-02

2022杭州青年影像计划共收到了有效作品投递807部,其中动画短片单元92部,真人短片单元715部。在经过初审评委的看片及会议讨论之后,共选出了26部作品进入终审。


对于年度片单的观看及考量,五位评审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评语,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很荣幸能够为今年的金荷奖担任初审评委!今年的有效作品数量将近八百,绝对称得上是丰年了。好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很多作品让我大呼想要认识创作者。只可惜入围名额有限,我们不得不做出取舍(开评审会的时候简直是心在滴血)。


两个引起我关注的现象是,短片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与探讨越来越多,大胆启用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的作品也占比颇高。这都是非常令人欣慰的:这说明我们不仅有了全新的观察世界的眼睛,这双眼睛还被愈擦愈亮;我们有了多样的讲故事的腔调,这些腔调和故事主体可以有机融合,彼此加强,让讲的人更自在,听的人更舒服。


探讨儿童、少年、青年以及青春期的作品也很多,入围作品中的《花园外》《亚吉查姆》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超级马力》虽然是一部气质不同的喜剧片,但也对年轻的人们做了清新可爱的刻画。这些好作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真正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去看世界,主角的一切心理、一切困扰以及对此做出的反应,都符合主角的年龄,而非作者的年龄。我认为这在青春片、儿童片创作中是至为关键的:这次也有看到一些儿童片,叙事技巧拍摄手法都在,但无论是选取的事件,还是儿童的台词以及表现,都非常地成人化;希望创作者能够再想一想。


与此相关的另一点是,描绘青年人的家庭、校园、工作、生活的作品占据绝对多数:这些作品或对青年人的生活做了极其细致与真实的描绘,或充满了锋芒毕露的表达。这和我们的参赛者大部分年纪很轻有关,也说明了青年创作者们的自我意识与思考能力。但是在这里想和大家提个建议:电影毕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电影除了有关现实,更有关想象力。


生活自然而真实,但往往缺乏戏剧张力,而一个缺乏戏剧张力的故事难以被观众喜爱,其中的反思与表达进而也就很难被听到;一件事真实地发生过,不代表它就可以被照搬进电影——因为真实的事件永远是由过往的万千瞬间聚沙成塔的,而电影必须在有限的时长里展现清楚的前因后果。同样道理,持有任何一种观点都是无罪的,但电影里的故事,需要在几十分钟里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想将如何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一点辩证思维,而不是直白地将我们自己的观点嚷嚷给观众。


试着给你的人物赋予一个除“青年导演”“短视频拍摄者”以外的身份,试着用些春秋笔法,让电影里的家庭是你的家庭,又不是你的家庭;试着让故事走在表达的前面。


——崔雪滢

独立编剧、作家,杭州电影电视家协会成员、中英戏曲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编剧的院线电影《倒仓》(边程、周美君等主演)现已杀青,曾获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市场首奖、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中国好故事”奖,入选香港亚洲电影节创投会HAF20,入围HAF剧情片实验室、山一电影节创投会。同名短片作品曾获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入围爱尔兰考尔克国际电影节、杭州青年影像计划、费城国际电影节。长片剧本《入海寻荷》入选2022海南岛国际电影节H!Action创投会。




这次评审,让我在八百部作品感受到了这两年行业后备力量的水准与状态。很高兴能与他们用这一形式进行一场交流。


我在不同作品中,看到了各位试图努力攻破的新方向,也看到了许多新的冲锋方式。在部分作品里,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探索,部分作品里看到了灵光一现的浪漫,部分作品里看到了和同龄人相比起来扎实中带有天赋的视听语言功底。我替这些华语电影后备力量的年轻人们骄傲,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他们全情投入的印记,这些值得更多人看到的珍贵美好作品。


——胡天禾

毕业于同济大学,杭州市团市委第二批“杭州市青年人才大使”(海外), 第一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外联部长,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副秘书长,现任杭州量子泛娱影视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制片人/影视策划。作为制片人的代表作品包括短片《生命之歌》获得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短片、2021年根特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短片《豹人》入围2022年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短片《转生的巨人》荣获 2022年美国Sci-On!科幻电影节导演选择奖等荣誉。其他短片作品为《周日永恒》《梅林》《渔猎法则》《最后的爱情》《生存实验》等,待播作品为王晋康科幻电影短片集(暂定名)。



看到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意思让我很受启发,但名额有限,选择变得很艰难,最后纠结了很久,考虑到影展应该让大家看到多样化的影像,我尽力推荐了风格差别比较大的作品。其中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Mirror Stage》、《这个下午很无聊》和《方月》。


《Mirror Stage》呈现出一个隐秘的世界,充满符号和象征,用梦幻和童话般的视觉元素引人深入自我的剖析,在混乱和不明晰中却更接近真相。


《这个下午很无聊》有一种躁动贯穿其中,小叔不安分的状态和侄子孩童的纯真目光编织了这个并没有完成的绑票,还没开始已经结束,就像影片的标题,无奈中带有一些自嘲。


《方月》用非常克制的镜头塑造了一个野生而顽强的女性形象,她努力争取过,却走向失败,她可以主导自己的情欲,却不能左右命运。蓝色的河水流向不明的远方。


——马维佳

独立动画、影像艺术家,从2016年至今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动画专业。2020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在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纪录短片《我的隔离熊》(2021)获得瑞士真实影展特别提及奖。动画短片《河岸》(2020)获得棕榈泉国际短片节最佳动画短片奖和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动画银雨果奖,荣获2021杭州青年影像计划·金荷奖短片竞赛最佳动画;并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名单。学生时期的动画短片《父亲与河》《抢狮头》也曾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



借着“金荷奖”的契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密集地观看了几百部的短片,算得上是一种久违的体验了。在观影过程中,随着观看影片数量的增加,对“金荷奖”平台和当下青年导演创作状态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参赛的作品不仅在题材、语言、类型方面非常多元,在叙事手法、创作风格、影像呈现等方面也是不拘一格。


电影的创作往往始于冲动和激情,但要精准地向观者传达这种原始的冲动与激情,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保持着必要的冷静、理性甚至克制。叙述的故事与对故事的叙述之间的组合则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景观,或自然,或匠气;或激昂,或克制。这种多元丰富性无疑会增加评审的难度,在评委之间也经常会引发不同的意见。但正是这种多元性,让我对当下青年导演的创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吴鑫丰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编导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访问学者。主要承担《影视导演》等研究生专业课程和《影视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创作》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担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网络视听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入选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浙江传媒学院“三鹰工程”飞鹰人才培养计划。担任浙江省重点网络影视剧内容审核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1项、浙江省哲社重点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和企事业委托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当代电影》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二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很荣幸参与今年杭州青年影像计划的初审工作,在观看今年投递的影片时,我常常有「被惊喜」和「被触动」的感受。惊喜在于它们耳目一新的独见,触动在于它们直击人心的共鸣。大部分影片都延续着展现现实或情感的核心主题,而出彩的关键在于和而不同的表达,比如地域性、风格化、叙事形式等。这些“不同”铺展开了更广的创作光谱,最终也几乎都能指向青年们对时代的关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催生出了更多在单一空间内发生的故事。有些创作团队在有限条件下玩转技法并扩写主题,呈现出了很好的作品。我认为这是后疫情时代发出的挑战,从这些优质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短片的“野性”、和其边界的广阔。期待更多的人们「被惊喜」和「被触动」。


——张蒲中天

制片人、策展人,生长于新疆,喜爱苏联电影。硕士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艺术评论专业苏联电影研究方向,2021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入选制片、2022FIRST成都惊喜影展制片人实验室入选制片、成龙电影A计划第五期学员,制片作品曾入围戛纳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多个电影节展,代表作有:《手风琴》、《阿尔斯兰》、《同路人》等。